针对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国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级工作会议将于9月正式召开。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工商联正在紧张进行“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
国务院将建中小企业“国家级”管理机制
据了解,在9月会议初步拟定的议题中,就包括“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国家级管理机制与架构”。全国工商联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即将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将有两套思路提出:一是直接在国务院直属部委层面增设“中小企业促进局”。该局为国家局级别,与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等局平级。这种思路的有利之处在于有明确而具体的牵头部门,负责落实各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政策;其弱项则是协调、沟通的能力与权威性仍然不足。二是成立国务院层面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协调小组”或直接设立由相关部委参与的“联席会”制度。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进入这一联席会议。这套方案优点在于协调能力强,所有有关的部委有了一个共同的协调平台,但是问题在于,一没有具体的牵头部门,即牵头联席会议的部门;二没有明确的行政主体作为考核,从而使落实工作没有具体的约束和指南。无论最终采用那套思路,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正部级的管理机构或国务院层面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已在酝酿之中。
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
从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来看,民间投资难进入的行业,大多都属于要素市场,这些要素市场由于进入门槛过高,长期缺乏竞争,从而导致垄断主体具有不断抬高价格的资本。对于身处下游的中小企业来说,既需要上游市场提供的生产要素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又要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竞争,这就使得众多的中小企业要么通过涨价来转嫁上游价格压力,要么尽可能压低各种生产经营成本。真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是不合理的要素价格垄断,使得中小企业承担了过多的“额外成本”。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因此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看待非公经济发展的问题。
当然,只有打破要素市场的垄断,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进而成立一个国家级管理机构还只是化解问题的第一步,民营经济最需要“政策造血”。“多予、少取、放活”是新时期“三农”方针,但更应该将它引入到中小企业发展之中,以增强其整体“造血功能”。
为民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针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今年以来,温家宝、李克强、王岐山、张德江等领导亲自考察调研。各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财税支持,改善金融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工信部与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中还增加了微型企业的标准,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奠定了基础,使各项扶持政策向更为弱势的企业群体倾斜。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从产业政策、金融等多个方面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明确指出“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据《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