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不同角度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予以深化,有利于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面上看主要是经济问题,但实际上与政府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加大行政改革力度,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近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作出一系列部署。概括起来说,就是继续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本届政府始终把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在突出地位,在简化、降低入口管理的同时,还要求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努力提高为企业、公众办事服务的水平。相关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对释放市场活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部署,行政改革层面的内容涉及八个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予以深化。
从简政放权角度看,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今年特别强调要研究制定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为改善宏观调控提供制度支撑。可以说,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与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对于进一步厘清和改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放管结合角度看,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短板。过去多年,政府部门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入口管理上,一个潜在的原因是“有利可图”,门槛高就可以获取权力寻租的空间。至于准入后如何监管,则成为长期的缺项或短板。今年的行政改革更加关注“放管结合”的完善和创新,如: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等,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事中事后的监管效率和水平展开的。随着大量事项由审批变为备案、事前监管变事中事后监管,政府的监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相关能力亟需加强。
从优化服务看,这是行政改革的最终目标,也直接体现着政府工作的宗旨。因为不管是简政放权还是放管结合,说到底都要体现在为社会、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最终评价者是广大群众和企业。这些服务的具体表现形态,大多数是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与民众关系紧密的服务领域,也体现在为企业创造生活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优质的产品方面,以及所有市场、社会参与者所必需的公共秩序等方面。从2016年优化服务的改革举措看,政府正通过推进相关改革,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模式,提高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相关改革是在用制度和技术手段来规范公权力的运行,对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这个判断十分重要。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面上看主要是经济问题,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与政府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一些产能过剩主要不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结果,而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产物。因此,必须加大行政改革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